close
數千年來,華夏箸文化一直不斷的發展,到了明代,箸的發展特別明顯的一點是,首方足圓。

所謂【首方】及上部為方形;【足圓】即箸的下半部為圓形。 

明代以前無論是銀、銅、竹、木、牙箸等,大多為圓柱體,也有六稜形,但四方形極少,可是明代箸卻以首方足圓為特徵,由前代的首粗足細圓柱形箸改為首方足圓體,看起來變化並不大,但這一小小的改革有三大好處:

 一、圓柱體容易滾動,而民間稱之為四愣箸的首方足圓箸不會滾動,設宴待客放在桌上很穩重。 

二、四楞箸比圓型箸更便於操縱,如吃拔絲類菜,方頭筷握在手中用力拔菜也不易打滑,吃麵條更得心應手。 

三、四方愣箸為能工巧匠在箸上題詩刻字雕花提供了藝術發展的良好條件。

  圓柱體箸難以表現繪畫刻字,方箸不但可以兩筷相應拼組成畫幅,也可十雙筷箸排列組成更大的畫面。

  所以說,箸首由圓型發展為方體,為生產更精美的工藝筷奠定了廣寬的基礎。方箸既可單面刻,也可雙面刻,還可以四面刻,這一點圓箸相形見絀。


四方筷由來 

 資料節錄自<<筷子,不只是筷子>>書籍

台灣第一筷官網     |     台灣第一筷購物車    |    台灣第一筷粉絲專頁

arrow
arrow

    台灣第一筷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0) 人氣()